Some images has been designed using resources from Unsplash & Pixabay & Pexels & Freepik and some icons from Flaticon
Taipei National University of the Art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簡秀珍

簡秀珍Jian Hsiu Jen

  • 系所/單位: 傳統音樂學系系主任兼教授
  • Email:jian265@yahoo.com.tw
  • 電話:校內分機:5060

簡介

1991 年的夏天,被羅東福蘭社壯盛的遊行行列吸引,找到與他人、家鄉對話的入口,結下與北管戲曲的不解之緣。1993 年完成碩士論文後,發願要繼續從北管戲曲的發展過程中, 找出其興衰與社會變遷的關係。次年很幸運考上教育部的公費留學獎學金,得以負笈巴黎, 有機會看到來自世界各地的表演,並觀察當地如何引介各國的傳統藝術。

2000 年夏天完成博士學位,進入臺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所任教,並兼傳統藝術研究中心的執行秘書,在教學外,也負責專案。因執行國科會的「臺灣老照片數位博物館」,看到許多日本時代兒童表演的老照片,進而希望透過研究日治時期的戲劇活動,了解那個看似熟悉, 實則模糊的時代。另一方面,鑑於近年來在世的北管戲曲專業表演者越顯珍希,訪問、記錄他們解說的北管表演文本,更顯急迫,因而從事的研究主題除了分析北管戲曲的套語與敘事結構外,建立完整的演出本,以幫助傳承,也是工作的重點之一。

2002年後,因為臺灣老照片的觸發,開始研究日治時期的兒童戲劇活動,期間「天勝一座」一詞不斷從文獻中躍入眼簾,這個在當時經常來臺灣演出的魔術團,演出內容非常多元,不只演出兒童劇、魔術、歌舞、雜技,甚至爵士樂、唱歌劇、跳芭蕾,包羅萬象。它經常在東亞各地巡演,還去過美國、加拿大,這激發了我從該團一探臺灣當時在東亞演出市場地位的想法,隨著鑽研日深,也發現可以討論的課題越多,不知不覺成為近年的研究主力。
而在碩士階段已經開始的亂彈戲文本研究仍在持續進行,2020出版的《移地花競艷──臺灣亂彈戲的敘事結構與地方特色》雖然能以多元的角度開拓論述,但是相較於研究素材的龐大,討論的劇目仍大有發揮之地。
而在日治時期兒童劇的研究後,青年劇與皇民化時期的演劇也成為延續的主題。回頭一想,原來從研究北管社團開始,我內心裡持續保持著對業餘表演團體的好奇,這些地方培養了解音樂、戲劇、戲曲的民眾,而他們日後也可能成為專業表演的支持者。

2011 年來到傳統音樂系專任,有機會聽到更多交織的聲響,也得以跟同事、學生學習陌生的事物,在系統建構出傳統藝術的知識後,將其普及化是未來希望能夠盡力之處。曾經在先人身邊如空氣一般自然的「傳統藝術」,在當今資訊爆炸的時代中,顯得陌生而疏離。如何讓人放下成見,共體傳統藝術的美好,是學術研究之外的社會實踐。

研究領域

臺灣戲劇及戲曲史、戲劇文本分析、傳統表演在當代的存續

學歷

中國文化大學戲劇系影劇組藝術學士
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戲劇組文學碩士
法國巴黎第七大學遠東研究博士

教授課程

研究指導、論文、口述歷史、臺灣戲劇概說、臺灣戲劇專題研究、傳統戲曲研究方法論、地方戲曲研究、臺灣傳統戲曲研究、戲劇劇本研究、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專題、傳統表演的理論與實際、中國戲曲理論專題、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灣傳統戲曲概論、記憶的蒐集與重現、田野資料的蒐集與寫作(以上含曾任教課程)

經歷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傳統音樂學系 專任副教授
文化部 分級表演團隊補助戲曲組 審查委員
臺北市、桃園縣、嘉義市、宜蘭縣政府 文化資產審議委員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傳統藝術研究所 專任助理教授、專任副教授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傳統藝術研究中心 執行秘書
國立陽明大學 通識中心 兼任副教授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表演藝術研究所 兼任副教授

榮譽紀錄

獲得日本台灣交流協會訪日研究活動獎助

宜蘭「仰山文教基金會」 獎助

教育部公費留學碩士後留歐「戲劇理論」學門獎學金

宜蘭「仰山文教基金會」獎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