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me images has been designed using resources from Unsplash & Pixabay & Pexels & Freepik and some icons from Flaticon
Taipei National University of the Art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1988年 國立藝術學院舞蹈學系年度公演《阿里山鄒族特富野社凱旋祭歌舞》

回上一頁

系統編號 : 227

系列活動總名稱 : 1988年國立藝術學院舞蹈學系年度公演

開始日期 : 1988-02-09

結束日期 : 1988-02-12

活動地點: 台北市社教館

活動描述:

今晚首次演出。
凱旋祭(MAYASVI),或稱團結祭,是鄒族最大的祭典,俗稱豐年祭,卻與五穀豐收無關。鄒族先民爲了慶祝「凱旋」,「獵祭」,「建祭」,「修路祭」,並且爲了進行「兒童獻禮」和「成年禮」而舉行這項祭典,祈求神祗保佑出征得勝,出獵順利,萬民平安,與部落的團結。
凱旋祭的動作由青年送神花,長老們自男子會所抬出薪火而啓始。隨後衆人行殺豬的儀式,並以神樹的樹葉拭去刀鋒上的猪血,部落裡的壯丁攀樹砍去神樹的枝葉。
在男子會所外,光禿的神樹下,鄒族的男子牽手排立,面對熊熊薪火,虔誠吟誦「迎神曲」(EHOYI),「送神曲」(EYAO)。
在「祭歌」(AKUYITA)的尾聲中,兩位盛裝的公主在母親的護送下手執薪火來到會場,她們把薪火添入場中的營火,然後加入男子行列的隊尾。部落中的女子陸續加入這個行列。女子的加入圓滿了祭典的隊形。
衆人載歌載舞唱出了「戰歌」(YASA'UYU),到此處結束了凱旋祭的正典。三天三夜的歌舞祭也由此展開。
由於舞台的限制,今晚的演出略去送神花,殺小猪,砍神樹等儀式,同時也將三天三夜的祭典濃縮爲二十分鐘。
鄒族企圖以凱旋祭與天上的神溝通,歌曲和舞步充滿了「敬神如神在」凝斂虔誠的風格,與許多人想像中原住民歌舞應有狂野熱烈的狀況是不一樣的。
我們希望節目單從廿一頁到卅四頁的文字資料,能够使觀衆進一步瞭解鄒族的祭典與文化,彌補舞台上單純的歌舞無法充份表現凱旋祭精神的遺憾。

參與人員

1. 平珩/舞蹈學系/編排

2. 高英輝/歌舞指導

活動/節目場次

場次名稱:場次1

場次地點:台北市立社會教育館

開始日期:1988年2月9日

場次時間:19:30-None

場次名稱:場次2

場次地點:台北市立社會教育館

開始日期:1988年2月10日

場次時間:19:30-None

場次名稱:場次3

場次地點:台北市立社會教育館

開始日期:1988年2月11日

場次時間:19:30-None

場次名稱:場次4

場次地點:台北市立社會教育館

開始日期:1988年2月12日

場次時間:19:30-N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