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me images has been designed using resources from Unsplash & Pixabay & Pexels & Freepik and some icons from Flaticon
Taipei National University of the Art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系統編號 :

活動外文名稱 : Reunion

系列活動總名稱 : 戲劇學系公演

合辦單位 :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

主辦單位 : 耕莘文教院

活動地點: 耕莘文教院大禮堂

活動描述:

此劇是由演員與導演集體即興創作而成,以演員個人生命中重要的成長經驗為故事軸線,自我揭露二十歲左右年輕人面對家庭、愛情、學業等生命歷練的過程。幕啟時一群演員排成一列,用兩三句代表個人性格或感受的話,作為整齣戲前後呼應的第一段或是最後一段。接續是瑣碎的生活小事:聯考考場心情,與男友分手前、找家教的過程、誤闖做黑的理容院……到一些嚴肅的大事:童年被同學告知自己不是父母親生的、當兵時被父母叫回家,為的是在他們的離婚證書上蓋章、家裡破產;之後又打散順序演出家教、分手後、放榜的結局;最後所有演員回到一開始排成一列,對假想的對象說出心中的話,唱起《西風的話》,最後向父母道晚安。

備註:
【創作理念】賴聲川留美學成返國,在國立藝術學院教的第一堂課,要求每位學生準備一個表演,可以用任何方式來呈現,題目是:你生命中重要的一個經驗。結果那天的呈現令他深深感動。十五位不認識他的學生,把他們成長中既精華又私密的經驗一一演出。十五段表演未必成熟,但情緒上及誠意上是密度極高的片段,賴聲川說:「我覺得我看到一個台灣社會的橫切面。」《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就是用這些經驗,讓學生互相支援來完成彼此的故事,再加以一個結構來串起這些片段, 1984年1月 11日在台北耕莘院首演,是賴聲川個人創作的第一部戲。戲劇家馬森在《中國時報》撰文,宣布此劇為「一個新型劇場在中國的誕生」。在那個仍在戒嚴的時代裡,《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坦誠、赤裸、生活化的演出,成為一種罕見的感性爆發。賴聲川說:「我覺得那整體的的震撼力來自一種很直接的力量:在拘束的、被壓抑的台灣舞台上,難得看到演員用自己經歷所發出的情感來演出。我們看到的不只是一個戲,我們看到一個社會現象、一個文化現象、一群人,在向另一群人做一次深度溝通。」

參與人員

1. 賴聲川/戲劇學系暨劇場藝術創作研究所/導演

2. 姚一葦/戲劇學系暨劇場藝術創作研究所/製作人

3. 林克華/戲劇學系暨劇場藝術創作研究所/燈光與舞台技術指導

4. 詹惠登/戲劇學系暨劇場藝術創作研究所/燈光與舞台技術指導

5. 靳萍萍/戲劇學系暨劇場藝術創作研究所/服裝指導

6. 王世信/戲劇學系暨劇場藝術創作研究所/演員

7. 陳慕義/戲劇學系暨劇場藝術創作研究所/演員

8. 鄧程慧/戲劇學系暨劇場藝術創作研究所/演員

9. 蕭艾/戲劇學系暨劇場藝術創作研究所/演員

活動/節目場次

場次名稱:上半場

場次地點:耕莘文教院大禮堂

開始日期:1984年1月11日

場次時間:08:30-10:30

參與人員

1. 賴聲川/戲劇學系暨劇場藝術創作研究所/導演

2. 賴聲川/戲劇學系暨劇場藝術創作研究所/編劇

3. 王世信/戲劇學系暨劇場藝術創作研究所/演員

場次名稱:中場

場次地點:耕莘文教院大禮堂

開始日期:1984年1月11日

場次時間:10:30-12:30

參與人員

1. 賴聲川/戲劇學系暨劇場藝術創作研究所/導演

2. 賴聲川/戲劇學系暨劇場藝術創作研究所/編劇

3. 陳慕義/戲劇學系暨劇場藝術創作研究所/演員

場次名稱:下半場

場次地點:耕莘文教院大禮堂

開始日期:1984年1月11日

場次時間:13:30-15:30

參與人員

1. 賴聲川/戲劇學系暨劇場藝術創作研究所/導演

2. 賴聲川/戲劇學系暨劇場藝術創作研究所/編劇

3. 蕭艾/戲劇學系暨劇場藝術創作研究所/演員

4. 鄧程慧/戲劇學系暨劇場藝術創作研究所/演員

得獎紀錄 (1)

獎項名稱:第7屆台新藝術獎

獎項類別:年度視覺藝術獎

獎項名次:首獎

獲獎日期:1985-12-12

備註:我是備註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