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me images has been designed using resources from Unsplash & Pixabay & Pexels & Freepik and some icons from Flaticon
Taipei National University of the Art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臺灣民間社區劇場羅東福蘭社研究

圖書資料類型:
學位論文(教師)
系統編號:
1188
題名:
臺灣民間社區劇場羅東福蘭社研究
其他題名:
Lo-Tung Fu-Lan Club——a Community Theatre in Taiwan
作者
資料典藏形式:
電子
關鍵詞:
宜蘭 、 戲劇 、 歷史 、 表演 、 劇本
英文關鍵詞:
I-Lan 、 Community Theatre 、 Performance 、 Scripts
摘要:

臺灣戲劇曾經有過輝煌的時代,當時自上到下的民眾都能自行選擇喜愛的音樂團體,或作場,或演奏。而羅東福蘭社就是其中的一個北管社團,因為它的參與者多來自當地,可算是個土生土長的社區劇場。它提供本地人學習子弟戲與北管音樂的去處,並且造就了一些專業人才。在大多數的北管社團幾乎都銷聲匿跡,戲劇或音樂的學習似乎已成為小眾專利的今日,福蘭社依然存在,並維持一批業餘的戲劇表演者的向心力,其原因值得深入研究。本論文分成六章: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方法與內容,並回溯前人的研究成果。第二章羅東福蘭社的源起與發展,分清末、日據、光復後與近代四個時期討論福蘭社在習樂演劇、社團組織、經濟狀況的發展。第三章則從社團的主體--參與者出發,分析在不同時代參與者的職業、分佈區域的變化;並從社團的先賢圖中,探索子弟間的親屬關係與入社的動機。第四章從主題學的方法研究該社的現存總綱,以期找出北管總綱真正內蘊的意義,以及在版本輾轉變化中,它們所呈現的特殊心靈結構。第五章探討羅東福蘭社的戲劇表演形式,包括角色的學習、語言(官話、白話)的變化,與該社如何籌備演出、演出時演員如何自由創造。第六章結語,對各章節研究結果做一總結。從它的歷史變遷中,可以了解歷任社長以其政治地位、經濟優勢維持福蘭社,而子弟則以劇藝的精益求精,提昇社團在同類團體中的地位,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從參與者的探討裡,看出福蘭社成員的組成,由初期「日傭」為主,到現今分佈各行各業的變化;而子弟間密切的親屬關係聯繫與鞏固社團的成長。北管劇本與表演的總體精神可以借用民族音樂學的「馬卡姆」原則加以闡述。從前者我們可以知道北管總綱中透露了移墾社會人民注重親屬關係與敬畏鬼神的心靈特質,而後者則自福蘭社社員的表演中歸納出演出的自由創作原則。羅東福蘭社在民國七十九年獲頒民族薪傳獎,但是它仍然必須解決人員老去與新血補充的問題;這或許可以從與教育結合著手。如此代表羅東地區文化的福蘭社,才能持續發揮結合民眾的力量,歷久彌新。

頁數:
224頁
授權公開範圍:
限圖書館網域公開
語言:
中文
網站連結:
引用參考:
臺灣民間社區劇場羅東福蘭社研究。取自《典藏北藝》: https://libir.tnua.edu.tw/detail/1fa5f220f255e47eb0a2ad94b03c2e57/ (檢索日期: 2025/02/05)